“苏超”比赛票根换购房补贴,背后的经济账怎么算?

作者:小小主编发布时间:2025-07-15 10:49:57阅读次数:0

最近,火遍全网的“苏超”赛场上激战正酣,场外一则消息同样引起热议。近期无锡滨湖区宣布,持有“苏超”比赛票根,最高能换5万元购房补贴。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经济考量?今天小夏就来扒一扒,这场让球迷狂喜、房企挠头、其他省份抄作业都抄不明白的足球经济好戏。

最近无锡湖滨区发文鼓励,从7月8日到10月底,去当地买新房的苏超球员或球迷,凭球票能领购房补贴。房企自愿掏腰包,售楼处验票根,一套房最多省5万元。小夏觉得,本次无锡把房地产和“苏超”结合起来的举措不仅创新还很吸引眼球。

这波操作把“体育搭台,房产唱戏”玩出了新高度。要知道现在房企的日子堪比走钢丝,去库存、促销售成为不少地方的重要任务。无锡这招相当于借助“苏超”的高人气,挖掘潜在购房需求。并且还是房企自愿参与,球迷实实在在省钱,政府还不用掏一分钱,堪称三方共赢。

要知道,今年小夏一直在追的“苏超”可是赚足了流量。从参赛人员来看,13支队伍516名球员里,有一大半是业余爱好者,其中学生军占了近三成。可别小看这些非专业选手,南京对苏州那场比赛,愣是塞进了6万人到南京奥体中心,创造了中国业余球赛的观赛纪录,堪称中国版的“业余世界杯”。(新京报,2025.7.10)

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苏超”这股足球热直接点燃了当地消费引擎。

以南京和苏州“江苏一哥”之争为例,7月5日,南京66个直播观赛“第二现场”吸引25.4万人次,拉动总客流142.5万人次,带动商品销售额3.4亿元,周边住宿餐饮营业额增长33.2%。有火锅店老板算账“平时周五晚上翻台两次,比赛日能翻五次”。

小夏发现,全省各地更是把“赛事+消费”玩出花来。苏州观前街搞起了“边看球边吃松鼠桂鱼”套餐,无锡南长街推出“进球免单”活动,连老字号都放下身段,周庄的袜底酥包装印上了球员卡通像,夫子庙的鸭血粉丝汤搞起“猜比分送卤蛋”。美团数据显示,赛事期间江苏餐饮零售消费暴涨15%-25%。今年“必吃榜”江苏省上榜商户数达304家,为全国上榜餐厅数量排名第二的省份。(2025.7.8,国际商报)

最绝的是文旅行业的“躺赢”姿势。江苏趁热打铁推出“苏超夜经济地图”,球迷白天看球晚上逛吃,景区预订量直接飙升305%。融入江苏地域文化热梗的周边商品也在电商平台热销,比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热梗T恤、“叫南哥”帆布袋等,赛事衍生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澎湃新闻,2025.7.9)

“苏超”的成功让不少省份看到体育赛事带动经济的潜力,试图借鉴复制,但面临诸多阻碍。

在小夏看来,首先江苏经济发达,省内13个地级市各有所长且都家底殷实,全国很难再找到其它类似的省份。其次江苏交通网络简直是为观赛量身定做。早上在徐州喝辣汤,中午到南京看球,晚上去苏州听评弹,全程高铁无缝衔接。最关键的是足球土壤肥沃得能种出参天大树。每个市都有像样的体育中心,足球特色学校比比皆是。

地域文化的“相爱相杀”更是神助攻。南京和苏州争当“江苏一哥”,常州跟无锡比谁的球迷更疯狂,连泰州和扬州都能为“谁的早茶更配看球”吵上热搜。这种良性竞争让赛事充满戏剧张力。而其它省份城市间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缺乏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化竞争,难以借助赛事激发球迷热情。(新华社,2025.7.10)

在小夏看来,“苏超”的成功实践,给全国“体育+文旅”融合发展开了个好头,活脱脱一个行走的“成功案例说明书”。你想啊,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不就得找点精神追求?体育赛事和文旅产业凑一块了,可以说是完美踩在了风口上。体育赛事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能吸引大量游客和观众,带动当地消费,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文旅产业长期发展。

“苏超”虽然其模式难以简单复制,但里头藏着的发展思路和实战经验,那可是实打实的“干货”,值得好好研究。相信在未来“体育+文旅”模式将为更多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图片

风险提示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标签: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